目前分類:評論 (16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一、解夢者

《印刻文學生活誌》2014‧二月號書影。

分享
 

陳柏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2014的下半年,我接任一門哲學通識課的助教,帶領同學閱讀法國六八學運以降,成群而來的哲學家們。討論課上,我們總感嘆著對照今日,公理與正義的問題,彷彿那些戰場從未消失。許多年前的法國街頭,也曾貼滿「讓想像力奪權」的海報,旗幟飄揚;眼淚和拳頭,都已化為字句裡的遺跡。歷史是無數個「此時此刻」的交織連綴,而什麼才是我們的「此時此刻」?誰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記憶者?閱讀今年的小說,我始終感到一股莊嚴的荒謬感,時不我予,卻兀自喧嘩挺立。年輕的書寫者,老去的說書人,他們的筆端各有各的花園叢林。林佑軒《崩麗絲味》的華麗狂歡,鍾曉陽《哀傷記》的哀樂中年,王定國《誰在暗中眨眼睛》的精準狠辣,賀淑芳《湖面如鏡》的文字迷圖,都像是駱以軍今年出版的長篇鉅著《女兒》,一幅女兒計畫的藍圖,過去與未來於「此時此刻」嘈雜著。我多想學那位初讀博拉紐的作家,「爬到附近橋上的最高處,對每一個路過的人大聲呼籲,他們應該停下手邊的所有事,先讀這本書」。小說家是唐吉軻德,不管有無觀眾,都要對著天空作夢。那些瘋狂的話語,漫無邊際的夢囈,有時卻諭示了世界的核心。

  吳永毅的《鬼在春天做什麼》(蜃樓),大概是我最想站到橋上,為他大聲疾呼的一本。此書遊走於小說散文之間,還將論文格式引為記憶的腳註,彷彿是一部向羅蘭.巴特致敬的「吳永毅論吳永毅」。〈怕水,80c.c.〉寫高中時「男性女乳症」的尷尬,寫目睹了李雙澤的溺水,寫恰如流水逝去的時光。〈致羅某(傳說中肉麻的BL情書〉)是對逝去舞者羅曼菲以及青春的追念,文中苦主羅智成書前作序,他如此描述吳永毅:「名匠手筆下的唐吉軻德/像斜陽脫長了身影豎起/瘦嶙的結構單薄凜立」。林俊頴《某某人的夢》(印刻),亦穿梭於現實與虛構之間,其〈後記〉所言,小說裡的故事已經掛心多年,是建築於「如黃金弦的真實與現實」地基的「虛構之屋」。開篇引用魯西迪的文字:「好比唐吉軻德所說的,你是在去年的鳥巢中尋找今年的鳥。」詞與物的糾纏還未釐清,年少往事都像巫師之語,口中呢喃,魂兮歸來。張萬康《笑的童話》(麥田)漫天扯屁,狂歡節似的歌唱舞蹈。小說寫一名失業又離婚的父親,帶著小學兒子,搭車去台北一0一跳樓自死。看似悲傷的情節,張萬康卻寫得野趣橫生。他開宗明義,此書不只是喜劇,更是一篇童話。要先死,才懂得生;似是若非,也是道理。加拿大女作家艾莉絲.孟若2013年摘下諾貝爾文學獎,《相愛或是相守》、《幸福陰影之舞》、《城堡岩海景》、《愛的進程》(皆木馬)陸續在臺灣出版。以短篇小說見長的孟若,總能讓我們重見「小說之為小說」的神奇時刻。她筆下的人物看似過著平靜的生活,最終才發現,傷害早已存在。智利作家博拉紐的長篇小說《狂野追尋》、《2666》,才華讓人豔羨,其短篇小說集《在地球的最後幾個晚上》(遠流)終於也在台灣出版。簡單而碎雜的語言,沒有豐饒的魔幻敘事,而更像一名醉酒的朋友,充滿才氣的率性而談。博拉紐特愛諷刺「文壇」,《納粹美洲文學》便以一本書的篇幅,揭穿「看似偉岸其實卑劣的文學界」。而《在地球的最後幾個晚上》,〈申西尼〉、〈文壇奇遇〉也談「文壇」,卻多了一分惆悵傷感。

  書籍總是推陳出新,過去的經典卻從未離開。我們還是可以參與,不同時代「唐吉軻德們」的輪迴轉世。杜斯妥也夫斯基《地下室手記》(櫻桃園文化),「地下室人」滔滔不絕,濕爛的雪和虛無的世界。三島由紀夫的《憂國》(大牌),同名小說將憂國大義與肉身情慾疊合,道盡死亡的蠱惑。曼斯菲爾德《娃娃屋》(木馬),曾有王文興寫《玩具屋九講》逐段解說。女孩的遊戲以及戀情,青澀的痛苦與傷害。法國小說家蒙迪安諾,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,《在青春迷失的咖啡館》(允晨)、《暗店街》(時報)絕版重生,領我們巡遊永遠落雨罩霧的巴黎街頭。三一八以後,許多學運書籍應「運」而生。除了現時現地的文字考察,還有理論分析,影像紀錄。文學小說也未缺席,卡謬《反抗者》(大塊)無疑是最受人關注的一本。而村上龍《69》(大田)的再版相對低調,卻讓我佩服編輯的眼光。「69」作為書名,引人遐想。然而在「青春歌舞片」的外膜下,這實是一本徹頭徹尾的學運小說。《69》寫的是1969年,一名高中男生為了追逐心儀女孩,拍電影,辦演唱會,甚至封鎖了校園。他們在校長的桌面大便,於禮堂掛起「讓想像力奪權」的巨大布條。這自然是法國六八學運的餘波蕩漾,然在2014年重讀,我們是否真的奪回了想像的權力?

陳柏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今天是父親節。

  大概可以應景讀一讀駱叔的新作《女兒》。此書雖曰長篇,又非長篇;仍是「碎片」,「碎片」的綴連--朝向某個主題的馬賽克拼貼,或者說:對於「女兒」一詞的變奏。但這樣的變奏並非基於某種主調而做出的反覆變形,而是試圖追回一切變形的「起源」:如何從「一枚不規則拼圖小硬紙塊逆推出一幅一千片的蒙娜麗莎微笑」?或者:如何從「女兒」這個位址,逆溯回「父親」,乃至於整個家族的系譜,宇宙的錦織全景(那個名句:是僕人生出了主人,是女兒誕生了她的父親)?

  除了幾個「自己重複自己」,駱叔持續關心的主題以外(例如:遺棄,〈宙斯〉);這部小說最讓我注意的,無非是其中對於宇宙、無限、永恆等大觀念的討論--不只是其討論的主題,更是討論的方法。駱叔有意以「一個接一個連續不斷的故事」來包裝議論,但我們可以發現,「說故事」體例已然無法涵容駱的「宇宙論」,而產生了種程度的體例爆破。難不成小說表現的疆域,終會碰觸到朱天心(那大把大把的議論文字)?但是比較不政治(朱天心式的現實?)的朱天心?

  寫駱的書評忍不住要駱腔起來。

陳柏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1907960_686216844774806_404310428_n    

  恕我引述一段話作為開場,裏頭的洋名有些繞口,請就把她們當成你常見到的淑珍或美惠:

   有一位女孩來看我,她正在寫一篇專題論文討論我的小說,要在一個很重要的大學文學討論會提出。我看得出,我的作品非常適合用來證明她的理論,這當然是有正面意義的事──對小說或對理論而言,我不知道那一項。從她詳細的談話中,我知道她很嚴肅地在做那一件工作,但透過她的觀點來看,我卻不認得自己的作品。我相信那位羅塔莉亞(那是她的名字)已經認真讀過那些書,但我認為她的閱讀只在尋找她在閱讀之前便已相信的東西而已。           

陳柏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笑的童話 

(我一直覺得1967年對華文小說來說,是相當重要的一年。馬奎斯的定音大作《百年孤寂》出版,華文小說當代的大將如駱以軍、董啟章、黃錦樹皆在此年出世。而,張萬康也是1967年生。

讀完《笑的童話》,心得速記。

陳柏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你很難相信這是作者的第一部作品。

  雖然仍帶有《少年維特的煩惱》式的大篇幅「書信體」,稍嫌冗贅繁瑣,但那其中的靈光,已不能用「暴露」形容。寫的最精彩之處,自然是大學生波克羅夫斯基之死。通過一個十五歲女孩的敘述,追想起那個古怪的大學生。他會在課上忽然哭泣。就算餓得半死,也要把麵包錢拿去買書。他會在崩垮的書架旁,將書一本一本撿起。他會窘迫而不自然的,抓起起女孩的手親吻,並將她的手緊緊貼在自己胸口。

  這是一個「啟蒙」的故事。接近神諭,卻以最酸乏窮苦的方式呈現。女孩終究只能說:「我們幾乎是幸福的。」──幾乎幸福,但不是。

陳柏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重慶森林

我所想像的五月

在短時間內把《重慶森林》反覆看了三次。這是兩篇看似隨興,實則充滿機巧的短篇小說。好言叔夏的一部片(擅自)。

陳柏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我的母親手記  

 

描寫一個失憶者的最後旅程。失去反而是「返回」。

陳柏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烏鴉燒  

  卡繆《薛西弗斯的神話》開篇便言:「只有一個哲學問題是真正嚴肅的,那就是自殺。判斷人生究竟是否值得活下去,就等於答覆了哲學的根本問題。」人為什麼不自殺?換句話說,或許是「人應該為了什麼而死?」高翊峰《烏鴉燒》殷殷探索地,卻是這個問題的一體兩面:「人為什麼要活?」小說中的魔幻終究在於時間,然時間暫留,慣性運動的人與風景仍繼續往前,劃出殘影;小說家在《烏鴉燒》裡按下「緩速鍵」,讓所有行走而無所適從的人們/逝者,終於可以在重力加倍的緩慢時空裡,細細端詳彼此究竟衰老成什麼樣子。

  這樣的異質時空並非「換了另一個世界」(否則又回到最初的問題:人為什麼不自殺?),而是把時間調慢了一點;在「時光計時」慢下來、乃至停止的時刻,小說空間便如鏡像,成為現實世界一對一、點對點的投射。例如〈狗影時光〉,通過「睡著等於失眠,安樂死等於什麼?」的悖反換算,則「無有病痛的安樂死」所指涉的,或許即是一種「無有病痛的失眠」。封存於大廈地磚裡,那條鏡影的博美狗,雖然跟隨人群腳步、電梯起落而吠吼;卻又如軟鐵地圖上,那些未能探勘的足跡,沒有擊中就永遠抵達不了。古伯困在「人生等於睡著加上醒著」的算式之中──這樣的活,等於睡著,還是醒著?這個小小的管理室,便是古伯生命的隱喻;沒有病痛而選擇的「死」,竟開啟了封藏鏡像的情感,給了生命一條逃逸路線。我認為,〈狗影時光〉該是一篇是對於自殺者,「他們是這樣選擇去活」的諒解與祝福。

陳柏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00.2.17-218相機初購 053  


陳柏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00.2.17-218相機初購 005    

 

  雨來得突然,決定泡一杯咖啡,夜讀袁哲生。《寂寞的遊戲》,背面刮磨指痕,漬痕幾許;此書早已絕版,猶記去年颱風之日,在巷口二手書店發現,還驚喜叫出聲音。攤在桌上翻讀,像調頻一架老鏽的收音機,搖晃著雜訊,傾倒出一個將死者的倒數計時。

陳柏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起跑  

(二O一二年五月六日,極短極短的休閒馬拉松,現在終於起跑)

  李彤和我約七點,市政府中心,只源於她一句:「喂,要不要跟我去路跑?」摸不著頭緒,我們已兩年沒聯絡。考慮整夜,才傳簡訊若無其事:「好啊。」我沒告訴她,我和她修同一老師的瑜伽課,只是不同時段,也要跑馬拉松。大一暑假,我未及向她告白,她已轉去別的科系。兩年後我仍無時無刻,模仿她的生活。當我伸展腰脊時總想像,我正躺在她的溫度裡,奮力扣合腳趾。鍛鍊猶如銘刻,比遺忘,容易太多。

陳柏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00.2.17-218相機初購 088  

你聽到了嗎?這是你最熟悉的,麥克風和群眾聲音的混合痙攣。你的國家
至上主義、你的終極關懷,你說:「我們至深的存在感是根植在與人類血

陳柏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100.2.17-218相機初購 037  

陳柏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動物園站ANTM  

(這位是ANTM18的Catherine,地點是木柵動物園,那次我們只為了看馬來貘以及羊駝,楚然上次來已是國小郊遊。馬來膜不斷噴尿,第一次聽到他的叫聲(是比較開嗓的豬);而羊駝則是自我醜化的很厲害。完全不願回想。Catherine本人和這篇沒什麼關係的,只是我不想放上「陳柏言和他的書包」那張照片。只好放上另一張,關乎我之理解「白洞」與整個「空書包」的緣故。強調一下,我不喜歡Catherine,我比較愛Laura及Sophie。對了,有一高中女孩為此篇加我臉書,她說:「其實我覺得學長那篇示範作寫得很不錯~」而我好像該有所表示(無論是哪一種表示),但我沒有。畢竟是一只空書包。)

 

陳柏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00.219-312 314  

(「我早已厭倦佔有。「指不至,物不絕。」故「指至,物絕。」--王文興《星雨樓隨想》)

-

陳柏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