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個印象是前往課程的路上,有個新竹女中的女生走過來,與我並著肩走。走了一會兒她忽然說:「那個誰誰誰也考上XX中文系,他也有來哦。」「學長在那裏啊,要不要去聊一下?」我記得,她說這些話時的表情諱莫如深,像已把「我們即將要去的地方」,摸得清清楚楚。那是個炎熱的夏日,我們滿身大汗,而背景必是那棵被保險公司借為商標的樹。有風習習,我昏著頭只能重複:是啊,好期待,我們以後就是同學了。

  我在報紙副刊的右下角,發現這個訊息。即要求母親,去匯款吧。訊息很簡短,只標註了學費,地點,日期。我不知道課程的確切內容,總之先交錢,否則一定會反悔。「我只剩下一個暑假了……」在某些壯遊前夕,我們總會這樣想:「這是人生裡僅剩的時間」。我們被帶往學生餐廳,在幾乎可以黏蒼蠅的餐桌前坐下,理所當然油膩的蝦米高麗菜,番茄炒蛋和焦黑香腸。那與我排的志願序全然無關:新詩、散文、小說、戲劇;會這樣安排,大概因為我剛得到一個學生詩獎和散文獎,就以為有不知名的神祇眷顧,指引某條「文學大道」──但最後,祂卻將我派去最後一個志願的「戲劇組」。我一早搭上往北的火車,心想若被要求演戲,或者讓人難為情的遊戲(例如「用屁股寫字」、「比手畫腳」之類),一定要抵死拒絕──士可殺不可辱,大不了,就把教材本子甩在老師臉上,揚長而去(怎麼可能)。還好任何青春電影情節都沒發生,甚至沒有任何的教材(啊,對了,那一年領到該出版社的當期雜誌,封面是後來成為文化部長的人)。我們只是窩囊的上了些課,只是認識了一些奇怪的人。

  戲劇組的學員特別熱情,從白河來的阿姨們,似乎是地方劇團的後勤。昏沉課堂,只有他們勤作筆記,不會寫的字便轉過頭來:「弟弟,聽說你要念中文系?」她們留著一樣的短髮,像是即將崩毀的密教之信徒,或者經歷無數磨難,晚年決定挨著彼此,相互照料的老女人,總是憂愁的,細細碎碎的談話(後來聽搞戲劇的朋友說,她們可能是「台南人劇團」成員)。我們在課上練習「胡言亂語」,英文是nonsense talking,據說是某種演員訓練,要求演員們「不存在於地球」的語言,傳達一個小故事,主題必須「關於傷害」。還記得我對著頭上綁著支角的女生,說今早因喝了高纖豆漿而烙賽(在那種情況下我只能想到這樣的故事?);而她則說某個晚上忘了帶鑰匙,從頂樓用緩降繩垂吊到家裡陽台的事(他們家住七樓)。我們的導師是姚坤君(另一班是樊光耀)。她是個很像導遊小姐、妙語如珠的女性,於導師時間,突然表演起劈腿,翻滾,哦還有吊嗓子──好吧,她其實還做了很多事,例如帶領所有學員,玩超大型的廣東炒麵。所有的正規課程,我則只記得紀蔚然。他說:「現在台灣的文學,都太懷舊了。」

  某位小說家在他還是「最初的文藝青年」時,亦報名了這樣的營隊。他在營期的每個夜裡都去操場兜圈,有名女子陪他走了三個晚上,後來成為他的妻子。我嚮往也期待某些「邂逅」,第一天卻只感覺孤單;人們都帶著早在營隊以前便認識的朋友,像是去觀光郊遊。直到夜裡,我才遇見了同樣獨自前來的兩名室友(四人寢。第四名室友則是個六十幾歲的歐吉桑,洗完澡後早早入睡)。逢甲財管系的P,並非文青,他只是在「尋找自己的興趣」。那個暑假,他參加了八個營隊,包括中醫營和航太營。另一則是L,南一中的高一生。我們坐在窗台、有些尷尬的初次談話,便聽L聊詩。我和P差不多,都是「初級的初級」;L卻以為我們是同好,滔滔不絕喜歡的詩人與詩(我只記得有個名字是韓波)。L說他寫過一些詩,我卻從不敢跟他要來讀。我很害怕那樣的狀態。煞有介事的點評,還要顧及彼此的審美和顏面(例如:我覺得這裡寫得還不錯,很感動,但這個詞要不要再精準一點?從煙火改成煙花?)我記得那個晚上,L問我們,對台南有什麼印象。我們回答,很熱啊,東西很好吃啊,古蹟啊,很棒的地方。L忽然笑了起來:「不要被騙了,台南很醜的。」

  他說:「我帶你們去附近遊蕩。」

  營期結束,我上了大學,然後順利的畢業。那之後,P還來我家找過我幾次。最後一次是他到木柵參加「水岸商人營」。吃完晚飯,我們在房間裡閒聊。他問我:要不要去後山晃晃?我想起多年前、我們共同經歷的那個晚上,不知道該說什麼,便有些心虛地拒絕了,「我明天還要上早八的課。」他說,好吧,那你早點睡。後來他把一本「北台灣旅遊全指南」留在我的房間。L也上了大學,不知怎地選擇了建築系。P去台南時也找過他,他跟我說,L的父親是個水果攤販,家住市場「三角窗」樓上。半環狀,有點擁擠,像是閣樓那樣的地方。隔沒多久,在L的臉書上,出現了很多罐頭音檔般的R.I.P。「你怎麼那麼傻……」我猜想:他是自殺死了。多麼像是那個夜晚──我們在成功大學附近的地下道裡,看見了一群席地而睡的少女。她們臉上化著淡妝,彷彿剛結束一場盛大的畢業舞會,在青綠的燈光照映下,顯得特別詭怪。P笑著說,你們不覺得,她們很像僵屍嗎?我們笑了起來,笑聲在礦坑般的地下道裡迴盪。L冷不防的說:對啊,就像我們一樣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陳柏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